一年注册841家,遍地开花的“俄罗斯商品馆”是一门什么生意?
15元一根的风味牛筋肠,20块一个的俄罗斯大列巴(面包),50块一瓶的小鸟伏特加,近段时间,大家一边citywalk,一边抬眼发现,似乎哪哪儿都能见到有“俄罗斯”元素的实体门店。
据网友统计,光北京一个月就开了70多家,几乎每一个商场都会有一家俄罗斯商品馆。其他城市也是遍地开花,有的甚至没有租到门店,在露天广场搭了个棚子就开始运营。
也有机构做了不完全的统计,如企查查发现:
1.与“俄货”相关的公司共有6000多家,其中,近1年内成立的有900多家,增势迅猛,注册地以黑龙江居多。
2.截至2024年12月18日,国内现存俄罗斯商品相关企业3532家,其中,2024年注册量达841家。
3.它们主要爆发期集中在近两年。2023年全年注册量同比增长43.42%至697家,而2024年的注册量早已超过2023年。
在热门商圈和步行街,这些店十分显眼,贴有俄罗斯国旗,放着俄风歌曲,标配的蓝白色招牌下摆放着迎宾熊、套娃,宣传上突出“源头直供、边境互贸”等词汇。
店名虽然统一都叫“俄罗斯商品馆”,但细看品牌名,多是“俄”“熊”“汇”“优选”的排列组合。
与线下的遍地开花遥相呼应的,是网上有关“真假俄货”的讨论。
有博主曝光所谓的“俄罗斯榴莲糖”“俄罗斯驼奶”“牛筋肠”在俄罗斯本土根本不存在,清一色都是国产东北货。
社交媒体上称“俄罗斯女博主逛店,表示自己也是头一次见识到这些‘家乡美食’”,黑色幽默的表情,被网友调侃“全场只有她是纯俄产”。
除了“俄罗斯商品馆”,小巴的同事称,已经在高铁站等看到了模样相似的“一带一路商品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标签被贴到这些店铺身上,均充满了“阴谋论”的气息,如“智商税”“割加盟商韭菜”“套汇洗钱”等等。
1月9日的一条新闻,让这种坊间谈资成了严肃的商业命题。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排查了47家“俄罗斯商品馆”后发现:“个别店铺宣传为‘国家馆’,使消费者误以为具有官方背景”“个别店铺俄罗斯进口商品数量占比过低,也自称为‘俄罗斯商品馆’,误导性较强”。
我们的好奇心也随之而来,“XX国商品馆”究竟是怎样的一门生意?
俄货店的含“俄”量有多高?
既然是生意,自然先看卖的东西。
实际上“俄罗斯商品馆”的第一个争议,就在于“到底是卖国货还是俄货。”
据观察,店内的产品主要是食品和酒水,除粮油米面外还有美妆护肤、儿童玩具等,种类算是丰富。
有一说一,俄货店里是有“真俄”的。以媒体走访的几家北京店铺为例,真俄货的比例大概有50%以上,其他城市更高的占60%—80%。
细分品类,饼干、咖啡基本上来自进口,酒水八成来自俄罗斯,也夹杂着法国的XO、亚美尼亚的威士忌和格鲁吉亚的葡萄酒。饮料方面,俄产与国产各一半。零食,有的来自美国或马来西亚,奶粉,有的产自澳大利亚。
除此之外,就是“挂俄货卖国货”的重灾区了。像火腿、香肠、面包、玩具熊、套娃,虽然包装上“俄里俄气”,但都是实打实的国产货。至于骆驼奶、杧果,这些低纬度热带地区的特产,更不可能来自高纬度寒带的俄罗斯。
根据我国法规,进口食品都必须要有正式的中文标签。鉴别是否进口,可以参考标签上的原产地信息和国际条形码组织(GS1)的编码规则,俄罗斯的编码开头前两位是46,白俄罗斯是48,中国是69。
简单点说:
——标签上原产地是俄罗斯,编码以46开头,是纯俄产进口。
——标签上原产地是国内,编码以46开头,是俄品牌委托国内厂商生产的。
——标签上原产地是国内,编码以69开头,是纯国产。
拿卖得挺火的“俄罗斯牛筋肠”举例,因我国对肉制品的检验标准很严格,俄罗斯的熟肉制品还未获得准入,所以牛筋肠的标签上只能是“69”——几乎都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产。
店中火腿肠大部分都是国产
还有一类产品,类似于阳澄湖的“洗澡蟹”,比如奶粉,到俄罗斯去“过个水”,委托当地工厂生产,回来就成了编码46开头的进口特供,增加了卖点。类似的操作,不只是俄罗斯,在“日韩”货中也很常见。
各种“69”“46”商品,在俄货店掺杂着搭配卖。其中,紫皮糖、大头娃娃、巧克力这些相对知名的俄货品牌起到了引流作用,而那些普通人不常见的牌子,没有品牌光环,溢价空间大,毛利高。
有博主对比了一些俄货店产品的价格:可乐12元,天然水15元,比一瓶八九块钱的巴黎水还贵。网上19.8元的酸黄瓜,有俄货店卖到了29元;26.9元能买到的冻干黑咖啡,有俄货店卖79元,溢价近3倍。
上海多家门店改换门头
“俄罗斯商品馆”的背后是俄罗斯吗?
关于这些“商品馆”的背后是什么?坊间存在两种猜测:
其一,是来自俄罗斯商人或“有关部门”授权。其二,是有心人借大面积开店做“套汇交易”。
先说第一个猜测的真相:截至目前,真正由俄罗斯联邦农业部、俄罗斯出口发展中心官方授权的“俄罗斯国家馆”,当前在我国仅有4家,第一家2017年在上海成立,2024年又相继开出了哈尔滨、成都和深圳店。
侧面证据也有暗示。从媒体报道上看,在上海受到停业调查的店铺,问题主要出在无照经营、未经备案、涉嫌误导等,与“俄罗斯”本身似无关联。
至于第二个猜测,黑市套汇,更是站不住脚。
秉持这类说法的人,有这样一套故事体系:大意是俄乌冲突后,俄罗斯被西方国家制裁,卢布贬值,因此可以“拿7.3万人民币,去换1万美元。再拿这1万美元,去黑市换440万卢布。最后,拿440万卢布,兑换人民币,就是29万元了——一圈转下来,就空手套白狼,赚到了21.7万元。”
有专家在针对性辟谣时分析,这种通过在马路上明目张胆开店进行“套汇”“洗钱”,有违常理,几无可能。
一方面,非官方渠道的换汇交易,难度极大,既存在跨境问题,还要接受银行调查;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在严厉打击黑市。
总而言之,“1万美元,黑市换440万卢布”的可操作性极低,且风险巨大。
“情绪 流量”的新加盟游戏
那么“俄货店”到底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综合其商业模式,要一口气说完的话,那就是一门依托于互联网流量和商品供应链体系,满足小部分群体情绪价值以及泛人群猎奇心态的生意。
这些年,“战斗民族”“与熊共舞”等流量热词,以及“俄罗斯坦克自驾”“80美元打一梭子AK”等猎奇视频,“在俄罗斯旅游,俄罗斯人听说是中国人就大声夸赞拥抱”等情绪视频,屡屡在社媒上吸引大众眼球。
这背后,是中俄关系升温,经贸往来紧密,关键事件包括且不限于:
◎2023年5月,俄罗斯对中国重新开放海参崴,黑龙江、吉林两省的货贸可以从绥芬河口岸经海参崴出境。
◎2023年9月,中俄部分口岸互免签证,黑龙江边境的“出国吃个早餐再回国”等系列视频爆火。
俄罗斯游客到黑河市吃早餐
◎2024年2月,俄罗斯高层在经贸论坛上说:“邀请中国网红主播推广俄商品是个好主意。”
由此,互联网上刮起的“俄风”,成了生意人的新流量密码,除了线上卖货,也纷纷通过线下店来承接蔓延出来的情绪:让消费者们带着好奇进店后,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然后潜移默化地就把“俄罗斯特产”带了回家。同理,新涌现的“一带一路特产店”或也是差不多的逻辑。
解决了“消费者心智”问题,还需要“店海战术”来增强可信度。俄货店们也开始大力推动品牌加盟。
加盟的方式各有不同。
有些品牌,需要一百多平米的店面,根据一二三线不同城市,加盟费、铺货、装修等费用的总成本大致在20万到50万元之间;
有的品牌不需要加盟费,采用整店输出的模式,从选址、店面设计到安装、配货、活动促销等,都由总部来指导,200平的店需要60万。
还有的品牌,会从门店后期收入中提取2%作为提成。
高毛利率,是品牌方吸引加盟商的主要因素。多家品牌都表示,俄货店的毛利率能达到40%—60%,相比之下,胖东来综合毛利率只有30%,零食连锁店只有10%—30%。有品牌方称,短则1到2个月,长则3到5个月就能够回本,比较优质的门店,月营业额可以达到120万至150万。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窝蜂涌现的俄货店也引发了激烈的竞争,内卷之下,开店潮与闭店潮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例如在北京朝阳区东四环两侧,一边是新店开业,搞抽奖特惠红红火火;另一边则是大门紧闭,商家遭审查后连夜跑路。
北京,俄罗斯商品馆闭店
新线上 新线下
零售业玩起“场景再造”
2024年,这种“遍地忽然开店”的模式,不止发生在“俄罗斯商品馆”。
我们曾在《为什么现在几百米就有一家零食店?》一文中分析,在人流量大的商圈,尤其是年轻人活跃的区域,短短几百米的街道紧挨着开出多家不同品牌的零食门店,其中,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的全国门店总数已突破10000家,成为零食连锁行业首个万店品牌。
无论是俄货店还是零食店,都透露着零售行业隐约出现的一股新态势。
态势的背后有两大主线。
◎第一,社会工业化、基建和物流下乡,使得供应链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不同商品可以根据某些相同的属性,重组构建新的品类或品牌;
◎第二,短视频等社媒的普及,极速且多样的信息传递,将人群筛选细分,且带起情绪价值等变量。
如果我们把两大主线简称为“新线下”和“新线上”,当下,这两者已无限接近,大有融为一体之势。它们彼此之间不断重组,为近年来的零售业提供了丰富多变的新场景。
传统的商业模式里,产品、宣传(流量)和成交(转化),相对独立,很难贯连。而新形态下,上中下游搭配、组合更加灵活。
如果简单梳理出一串公式,大概是:
新公域流量 可降本增效的灵活供应链 重组锚定关键词 某种动能趋势变量=针对泛类或精准垂类目标人群的商业转化。
以俄货店为例,新公域流量池是连锁带来的街边场景,加上制造大国的供应链配套,锚定的关键词是“俄罗斯”,动能变量是国际地缘因素,吸引泛人群的是猎奇感,吸引垂直人群的是友俄情绪。
其中,锚定词“俄罗斯”,贯穿了线上线下的流量、供应链和消费者情绪,让几者之间组合成线。
俄罗斯商品馆游客扎堆购物
同理,零食店的公域流量也是连锁带来的街边场景,降本增效同样依赖供应链,重组的锚定关键词是“零食”,针对的精准人群是女性和儿童。
这一公式,在各种新晋网红或事件明星的直播间亦能套用:新场景是直播间,降本增效的电商模式,锚定关键词是某个主播或品牌,趋势变量是各类爆火事件,而吸引的泛或精准消费,由主播或直播间商品属性决定。
顺着这个思路,未来很可能会还出现更多前无古人的案例——乍一看,十分新奇,甚至荒诞,但细思起来,既合情合理,又充满了创意。
但诸多经验都在告诉我们,流量与网红的花期都不足以支撑这类模式成为一门长期生意,就像一阵风,熙熙攘攘为利而来,又闹闹哄哄为利而散,公式里的变量一换,一切便就轰然倒塌。
- 0000
- 0004
- 0001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