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被“杀熟”的年轻人,在评论区组团“骂机票”
“不去了,机票涨那么多,亏我那么信任你,越看越涨,辜负了我对你的期待……去哪儿网、同程、飞猪,你们给我看好了,再涨价统统卸载……”
寒假在即,春节将至,旅游旺季掀开序幕。而在买机票、订酒店之前,不少年轻人决定先到社交平台上“哭穷”骂一骂。
随机在微博或者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点进一条“骂机票”专用的帖子,往往能看到不少复制粘贴的长篇大论,内容如出一辙,唯一可能有的差别是提及的目的地。其中,在小红书上,一篇“骂机票”的笔记的评论区已经被刷到3.1万的评论数。
近年来,各大旅行平台“大数据杀熟”的操作已为人熟知,而如今,年轻人试图通过对算法的“反向驯化”,“痛骂”与“哭穷”双管齐下,从而等来一张特价机票。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一月初,在成都生活的陈奕霖决定今年春节带着父母去海南。而当她随手在小红书搜索“海南机票”想看看有没有特价渠道时,却发现了许多篇“骂机票”的笔记。陈奕霖不明所以地点进其中一篇名为“骂机票真的有用”的笔记,发现评论区有上千条来自不同网友的相同评论,以大同小异的模板化文案,先痛斥航空公司和OTA平台“背刺”自己,再苦苦哭穷一番,表示“不到200以下我是坚决不会买的。”
网友的这一通操作把陈奕霖看“傻”了,她忍不住犯嘀咕,这真的有用吗?于是,陈奕霖又连着看了好几篇笔记,的确有网友配上了订单截图,并表示“真的有用,之前一直是470(元),临近出发骂了两天,拿下特价机票。”另有网友则提到“看到大家都在刷大数据杀熟,我也跟着复制粘贴了很多,刷到就会点进去发一条,居然真的降了1千块!”
小红书上的年轻人组团骂机票
最终,陈奕霖也复制了这一套话术,顺手在一条“骂机票专用帖”下粘贴了评论。虽然对此举的效果半信半疑,但随后几天,每当陈奕霖的社交平台首页推送出类似的“骂机票”帖子,她便忍不住去复制粘贴几条评论。“我点开的帖子越来越多,推送也越来越多,留下的评论也越来越多。”不过,每当陈奕霖打开各大旅行平台搜索机票价格,还是有些失望,“至少目前并没有降。”
事实上,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有上万篇相关笔记,其中有不少笔记的评论量过万。当然,不仅有骂机票的,还有骂酒店贵的。锌刻度留意到,与骂机票的文案相比,这些骂酒店贵的帖子针对的平台一样,话术也相似,略有不同在于提到“虽然机票买好了,但酒店也是可以不住的”等。
不过,会哭的孩子真的有糖吃吗?答案是并不一定。
有算法工程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透露,推荐与定价算法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在其看来,无论是搜索还是推荐算法,原理都是让模型预估一个概率,而定价需要生成具体价格,机制更加复杂。
骂机票并不一定有效
而从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的反馈来看,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哭穷成功。甚至有网友提到,“骂机票好像没用,骂了几天了,打开天塌了,越来越贵。”并劝告其他网友“如果大家有确定的出行计划,尤其是出国,还是尽量早点做购买打算吧,不然越拖有可能越贵。”这并非个例,有网友截图表示,“骂机票根本没用,甚至今天还涨价了,之前看一直是2380(元),刚才一看,这倒好,变成2830(元)了。”
另有网友也表示,“到底是谁说骂机票可以降价啊?我都骂了一周了,还是一千八两千多……骂机票也没有用,要骂多久啊?”
但在这些怀疑“骂机票没用”的笔记下,仍然有许多网友埋头“盖楼”,继续复制粘贴“骂机票贵”。
最懂你的平台,坑你最深
不管有用与否,先骂了再说——年轻人的这一现象级操作背后,是对各大旅行平台定价的不信任。近年来,旅行平台“杀熟”的新闻屡见报端,而消费者深受其害。在如此大背景之下,年轻人自然不愿再无脑被收割,不得不频频比价,甚至试图反向操控大数据。
这并非空穴来风。
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杀熟”关键词,已有高达16802条相关投诉,检索“大数据杀熟”关键词,相关投诉有近万条。不少商家被曝出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在出行、住宿、网购等领域尤其突出。
锌刻度留意到,其中明确提到“机票杀熟”的投诉多达上千条。有消费者于2025年1月2日发布投诉称“去哪儿网大数据杀熟”,该投诉提到,“购买了1月15号哈尔滨去上海的机票,当时查的时候每一天机票都比前一天上涨,而且越涨越高,并且提示只有几张票。买完以后,迅速降价,之间差价达到700多。”
另有消费者则投诉“智行”平台称,“我于2024年11月22日在智行购买了机票 ,平台返现是160,到手价是2180,在11月26日时,同伴查看机票,发现智行开始返现300,到手价仅1972,怀疑大数据杀熟,我要求智行退差价,智行客服不同意。”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而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整理出了买机票的攻略,其中就强调了多条避免“杀熟”的方式,“不建议用同一手机在同一app中频繁查价,价格基本会越查越高;尽量不要在聊天记录中透露想要购买的航班信息,实在不行就试试表情代替关键词;多换几个时间和目的地查价,隐藏目标信息”……可谓是和各大平台斗智斗勇。
尽管此前有不少旅行平台回应称,不会针对不同用户进行区别定价,价格的不同主要由于部分客户可能享有优惠券或符合特定条件的特惠票,但显然,消费者并不买账。
部分小红书用户的反馈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这是我国在行政法规中,针对大数据“杀熟”首次规范差异化定价。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年轻人对算法操控的不断“抵抗”,大数据的算法游戏将迎来更多博弈力量。而平台何时能够改变?还是一个未知数。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