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站长资讯投入28万,月入1万,共享充电宝还能赚到钱吗
24791

投入28万,月入1万,共享充电宝还能赚到钱吗

站长网2024-09-01 14:08:230

继“偷单”(消费者在租借共享充电宝后,并未通过正常渠道支付费用,但品牌方通过某些技术手段绕过支付环节,造成加盟商收益损失)套路之后,共享充电宝再一次出现在消费者视野中,是因为代理商和品牌的纠纷。

8月15日,据新浪科技报道,多地代理商正联合起诉怪兽充电,称遭遇该公司销售人员电销欺诈。多位代理商累计投资数百万元,买入怪兽充电设备及售后铺设等服务后,却出现铺设烂尾现象,导致设备大面积掉线,前期投资亏损严重。对于目前的情况,怪兽充电至今尚未回复。

怪兽充电是目前唯一上市的共享充电宝品牌,只不过它的股价已经从巅峰时期的10.96美元,跌落至如今的0.62美元,市场惨淡可见一斑。

同样是移动互联网兴起的产物,共享充电宝并没有发展成为超级独角兽,反而是被顾客投诉、代理商起诉,重压之下,共享充电宝将如何发展?

从直营到代理,谁获利

作为共享经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共享充电宝的转折发生在2022年。那一年,整个行业遭遇了负增长,小程序月活数据和线下消费场景到店客流显著下滑。

也是这一年,共享充电宝开始大规模从直营走向代理模式。当时,街电和搜电已经合并,更名为竹芒科技,此后怪兽、美团、竹芒科技一直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第一梯队。

开放代理最直观的影响,是减轻企业的经营成本。唯一上市的共享充电宝品牌怪兽充电在2023年,也就是开放代理后的第二年第一次实现了盈利,利润为1.03亿元。

今年第二季度,怪兽充电营业成本大幅下降67.2%。由于直接运营模式下支付给位置合作伙伴的激励费用减少以及人员相关费用减少,销售和营销费用减少了38.7%。

一位竹芒科技员工告诉Tech星球,最开始合并的时候,公司加起来有8000多人,但因为从直营转变成代理后,现在人员规模已经大幅度下降至4000人左右。这其中包括合并后,组织结构上的优化,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从直营到代理,不需要太多人员去线下做业务。

他表示,直营转代理的根本原因还是成本过高,一个直营城市最起码需要配备几十个业务人员。

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员工称,在国内,除去美团外,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在全面转型代理,而竹芒科技几乎全部都是代理。怪兽充电的财报显示,2023全年,代理点位占比提升至72.8%,代理业务为怪兽充电贡献18亿元的收入。

共享充电宝的代理成本并不高。Tech星球了解到,最便宜的机器只要550元,最贵的8800元,有类似电视机的大屏幕、40个接口。如果代理商一次性拿更多机器,还可以优惠。遇到企业搞活动,还可以买6台送3台。大部分品牌代理商和品牌方按照9:1分成,之后的9成如何分配,需要和商家去谈。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直营为主的时代,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已经从1元/小时上涨到了2元甚至3元/小时。代理模式开启后,价格变得更混乱。消费者们发现即便是同一个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在同一个城市价格可能也不一样,甚至在深圳的一个景区,共享充电宝的价格达到了20元/小时。

造成价格混乱的根本是代理机制。Tech星球咨询了一位代理了街电和怪兽品牌的代理商,他表示,代理之后,充电宝的使用价格是自己定的。一位街电员工称,他们的要求是最多不超过20元/时。

还有服务品质的下跌。在黑猫投诉上,有16万条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借来的充电宝充电速度很慢,四十分钟,手机电量也只是从20%充到了30%。明明只用了十几分钟,却发现扣费99元,相当于又买了一个充电宝。

没有100万,别来碰

共享充电宝品牌们宣称会负责售后,比如设备正常使用下的磨损等,并且前期只要代理商支付一定费用,甚至可以帮助沟通点位等,听上去,这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包括怪兽、街电在内的品牌也承诺落地设备日均流水收益大于3.3元,但想要靠代理充电宝赚大钱并不容易。

一位街电员工代理了自己公司的品牌,他向Tech星球展示了位于江西某城市的酒吧,这个酒吧总共有12台机器,一个月有3600元左右的净利润,“就是个副业”,他感叹道。

共享充电宝的生意本质上是资源、点位之争。一位代理商称,景区、酒吧、KTV是最好的点位。这些点位有两种入驻方式,要么一次性缴纳入场费,10万,20万皆有,要么和代理商按照9:1的比例分成。

餐饮门店则是基础点位。一位刚刚加入的代理商告诉Tech星球,类似餐饮门店大多按照4成或者6成抽成。

一位街电的员工向Tech星球展示了餐饮门店的情况,一台充电宝一天的收益是3.85元。按照商家和代理商4:6分成,单台机器成本价550元计算,只要8个月回本。

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位代理商告诉Tech星球,坏充电宝的情况经常出现,而且品牌给的机器往往搭配了二手机器,问题非常多,你需要配备团队去做运维,这造成了更多的成本。

还有一些平台会采取偷单、漏单等手段,在后台上偷偷抽掉消费者的订单,让代理商、商家无法看到该笔订单,从而减少分得利润。

即便按照每台设备3.3元的收益,按照代理商和商家2:8的比例分成,回本需要28个月。如果想要月入过万,以每台最低550元的价格计算,不计算人员投入,资金投入需要28万。

“现在其实是跑量的生意”,一位做了6年的代理商称,“没有100万就不要入场。”

“现在一个店有每天就30块的流水就算不错了,也算优质门店。这种店在你整体铺设的设备占比中有20%-30%左右就不错了,市面上大部分门店一天的流水可能只有几块钱”,上述代理商称。

给商家的分润也可以作假。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Tech星球,一些共享充电宝品牌会做假系统,比如这台机器今天的流水是200元,可能给商家展示的只有100元。一位还未上市的共享充电宝员工称,他们根本不会向商家展示整体收益。

一位代理商告诉Tech星球,对于商家来说,成本是很低的。充电宝的功率大都是50瓦左右的,你不充电的时候是待机状态。即便是带有电视机的机器,一个月才30度电,商业用电按照1块钱一度电算,电费就30元。一个12孔的机器,一个月只有5度电,就是5块钱。因此,商家基本都可以覆盖电费。

代理商的逻辑是,一个商家投资十几万、几十万开店,没有人会在乎充电宝一个月几十块的收益。倘若商家真的在乎收益,那这个门店的人流量肯定少,充电宝租借量也会少,也没有必要投放。

更重要的是,开放代理并没有带来点位的大幅度增长。艾瑞咨询指出,2023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覆盖点位数已达到404万个,占全国所有潜在有效点位数的19.1%,同比增长31.8%。而2021年这个数据是380万。2017年,这个数据是30万。

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品牌大规模开放代理时,市场的增长已经有限。“我们现在不敢算毛利,基本就是上面托着品牌方的钱,下面托着商家的钱”,上述代理商称。

充电宝的下一步:出海和下沉

共享充电宝本来就是一个只有百亿规模的市场,国内早就成了红海市场,随便走入一家餐厅,有时候都能见到三个充电宝机器。一位代理商称,他曾去过一个店,老板说每天有十几个人来问他要不要充电宝。

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一二线城市点位渗透率已达到44.7%,但三线及以下城市点位渗透率为22.2%,未来下沉市场将是主要的点位增量来源。

怪兽充电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点位数量同比增长超过20%,新增超过50个县级及以上区域。20%的增速足以证明市场的前景。

根据新浪科技报道,因为设备及售后问题,代理商们纷纷指控怪兽充电的销售人员存在电销欺诈行为,导致他们在投资数百万元购买怪兽充电的设备及售后铺设服务后,却遭遇了铺设烂尾、设备大面积掉线等问题,前期投资亏损严重。

如果品牌方和代理商不想办法提高服务,在价格更为敏感的下沉市场,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似乎也没有想象中乐观。

更何况,已经玩不出花样的手机品牌都在想办法提高充电效率,比如最经典的,充电5分钟待机两小时的OPPO R7,消费者未来对于共享充电宝的需求还有多少增长空间依然是个谜题。

另一个增长点是出海。竹芒科技2023年就已经进入了迪拜、美国、柬埔寨、印尼、越南、瑞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团和怪兽也在近期开始加速出海,后者同样希望以招商加盟的方式扩张。

一位竹芒科技的员工称,公司现在的计划是街电在国内做,搜电用于出海。

出海前景确实可观,据霞光社报道,目前最头部的移动电源出海公司,总设备量大概也不过就是3000~5000台左右。一部分高收益点位,月收益已经能达到单点2000元人民币。

但不同于国内,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一扫就可以使用充电宝,国外则需要下载APP。另一个是海外过高的维护成本。

市场份额决定着共享充电宝很难出现市值百亿的大公司,而移动互联网的流量见顶也预示着大厂收购他们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唯一的出路只有做好服务,在红海中卷出一条生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