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书乐:尝试理解青少年的短视频使用动机,呼吁多元主体共治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牟昊琨 实习记者 任馨蕾)近年来,在抖音等平台刷短视频已经成了大家茶余饭后常做的事,而短视频的内容五花八门。5月18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短视频与青少年发展”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曹书乐表示,“媒介无处不在,我们应跨越媒介恐慌的视角,正视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各方面影响”。
由于短视频的碎片化、互动性、丰富性、嵌入性等特征很好地迎合了青少年受众的网络社交需要,短视频逐渐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众多途径中的“新宠”。对于近年来大家热议的短视频沉迷这一话题,曹书乐指出,不止是青少年,中年人与银发族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短视频过度使用的现象,“关键在于理解不同群体的处境,通过研究去深入理解用户的使用动机,并且给予社会支持”。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使用社交媒体,如刷微信、看短视频,是正常的传播需求。短视频有功能性的,也有娱乐性的。更容易沉迷于娱乐性内容的青少年,通常来说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更为匮乏,也即好朋友比较少,或者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不足。”曹书乐说,在家庭和学校缺乏陪伴和人际交往的情况下,青少年往往会主动寻求替代性的交流渠道,社交媒体便成为了满足他们个人社交需求的渠道之一。
同时,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更渴望社交认同。曹书乐认为,“一部分青少年希望跟得上同伴们谈论的时髦话题。这种心理也驱动青少年在短视频平台上寻找与新潮流相关的内容,以获取与同辈的谈资。”“对于一些其他资本不足的孩子来说,如果能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新鲜的话题,也能在社交中抛出这些话题,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孩子们内心渴望得到认同,渴望成为同伴关注的对象。这也是青少年热衷观看和分享短视频的原因。”
而对于青少年过度使用短视频的现象,曹书乐认为彻底禁止是不合理且行不通的。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必须努力给青少年营造健康使用环境;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学术界也应该提供充分的支持。
对此,曹书乐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家长也应该被教育,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理解他们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关注和陪伴;其次,学校在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应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性思维和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最后,学者也应该不满足于简单粗暴的“成瘾”视角,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行为和动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短视频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文化熏陶内容生态。通过抖音线上学习知识、认知美好生活、读懂人类文明精粹,已然成为当下青少年逐渐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当原本艰涩难懂的知识、正襟危坐的讲堂变成随时可以打开、可以分享、可以互动的短视频,有助于青少年认知世界。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认知范围,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多维发展,推动着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
曹书乐最后说,短视频是新时代广受大众欢迎的一种媒介形态,我们应通过多元主体共治,减少媒介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让短视频也能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助力。
来源: 中国青年网
- 0002
- 0000
- 0000
- 0000
- 0001